潛往國境之南邂逅海洋生物 專業水下攝影師的鏡頭下世界

【圖/文:Peggy Chiang】
台灣有一座珊瑚礁島,從台灣本島坐船只要半小時內即可抵達;面積6.8平方公里,騎機車大約20分鐘即可完成環島。這裡是小琉球,超過千隻海龜定居在小琉球周圍海域,只要站在海邊,即使不下水都能遇見海龜。這裡的潛點除了海龜,五彩繽紛的海蛞蝓也是我很喜歡拍攝的模特兒。
小琉球:海蛞蝓
常出沒於小琉球杉福海域,是可遇不可求的神獸。海神海蛞蝓分為大西洋海神(Glaucus atlanticus)與緣邊海神(Glaucus marginatus),前者體型較大,銀藍相間;後者體型較小,觸手呈藍色並層層交疊,如同香蕉。牠們仰漂於水面,以氣囊吞入空氣浮游,主食為錢幣水母與僧帽水母。每年僅有數次會隨潮水出現,退潮即消失,觀察時機全憑緣分。
學名Sagaminopteron psychedelicum,全小琉球潛點皆可發現,綽號「愛心天鵝海蛞蝓」。體長僅1∼5公釐,小琉球偶見達1公分的巨無霸個體。肉眼難辨,常被誤認為粉紅色芝麻或米粒,唯有透過微距鏡頭才能看清其身上滿佈粉嫩愛心迷彩,風格夢幻可愛,是少女系海蛞蝓代表。
常見於杉福與龍蝦洞一帶,尤以夜晚出現機率較高。屬荷葉鰓科,主食為綠藻。黑美葉(C. nigricans)背上葉片有黃邊黃點,外型醒目,在5米內淺水區整日可見;馬場菊太郎美葉(C. kikutarobabai)外型像背著草莓或小蘑菇;華美美葉(C. elegans)則以透明體鑲金銀線著稱,極怕光,僅夜間短暫現身,觀察時宜使用柔和光源。
小琉球:海龜明星大集合
小琉球的海龜密度極高,幾乎每次下水都能遇見牠們。這裡主要棲息的是綠蠵龜,偶爾也會看到玳瑁。遇見海龜時,請緩慢且穩定地接近,並保持適當距離,避免驚擾;同時遵守「不觸摸、不餵食、不追逐、不包圍、不打擾休息中海龜」等守則。切記:觸碰海龜最高可罰30 萬元!
2017年,一群熱愛海龜的研究員與潛水教練成立了Facebook社團「海龜點點名」,以公民科學方式展開海龜調查。參與者可拍攝海龜左右臉與全身照,並上傳至「海龜點點名 Turtle Spot Taiwan」,提供時間、地點與目擊方式等資訊。透過每隻海龜獨特的臉部鱗片與特徵進行個體辨識,逐步建立台灣的海龜資料庫。如果你是首位目擊者,且該海龜尚未命名,還有機會獲得命名權。海龜從卵到成年的存活率不到千分之一,又因會吃水母和海藻的特性,連帶吞下各種塑膠袋和塑膠碎片。離島缺乏垃圾處理設施,廢棄物多堆放於垃圾場,累積後才運回本島焚燒,回收分類亦難以落實。我們以為丟進垃圾桶的東西,可能隨風進入海洋。希望大家能隨身攜帶水瓶與餐具,減少一次性垃圾,用一個小改變,守護海洋生命。
是我在2017年首次命名的海龜,當時背甲約50公分,個性不怕人,我拍了牠好久,那段時光十分甜蜜,便取名為「蜜蜜」。這些年每次到龍蝦洞潛水,都會特別看牠是否出現,如同關心鄰居小孩一般。
小琉球最有名的明星,年輕時特別好奇,喜歡主動接近潛水員。只要看到直撲而來的海龜,就是牠無誤。大家笑稱牠是「幫政府賺錢的工讀生」,可愛又親人,成了遊客最熟悉的海中夥伴。
小琉球所見大部份綠蠵龜都是夜晚上岸產卵,唯獨這隻首次上岸竟是天還亮著的五點多,因此獲得綽號「亮亮」。母龜上岸產卵常無法一次成功,可能挖到障礙物挖不了,或不喜歡就換地點再挖,累了就下海休息,過陣子再上岸,亮亮就是這樣一言不合就放棄又回來再接再勵的海龜。我當時擔任社團法人台灣咾咕嶼協會巡灘志工,聽其他人說,她一週前也連續上岸多日皆無功而返,我巡了4晚就遇到她3晚也沒有產卵,直到幾天後,亮亮千挑萬選於完成任務,不料接著凱米颱風襲來,最終亮亮這次的卵窩孵化率0%,令人惋惜。
2017年5月首次被記錄,當時她背甲左下重創,疑似遭螺旋槳撞傷,卻奇蹟康復,因此得名小破洞。2020年又被發現背甲出現三道平行傷痕,推測再次與船隻擦撞。這隻神經大條的海龜,總愛在航道下覓食、換氣。兩年後,她疑似罹患「泡泡屁股症」,因傷口使背甲進氣導致浮力異常,游起來屁股浮浮的,但看來無礙,我們最大的希望就是她之後能平平安安。
2017年5月被記錄,牠的體色偏暗,因背甲上布滿白色鈣化藻斑點,得名「黑白郎君」。我在杉福遇見牠時,那天水中能見度極佳,黑白郎君悠然滑行在水中,如同飛船般優雅,好喜歡這個時刻的氛圍!
墾丁:珊瑚礁生態
國境之南恆春半島,海岸線綿長,我經常潛水的地點從南邊的船帆石、後壁湖、核電廠出水口,一路到西岸的合界、山海、萬里桐,甚至到南方外海的七星岩。這些水域珊瑚礁生態豐富,聚集許多的可愛生物們。不過背著超過20公斤潛水裝備加上10多公斤的攝影器材,在某些潛點上下岸也是種挑戰。
常見於獨立礁與藍洞海域,棲息於柳珊瑚(Muricella屬)上,終日可見。海馬屬魚類,尾部可捲曲鉤附,尾鰭已退化。豆丁海馬體長僅1.4∼2.7公分,外型幾乎與寄主珊瑚一模一樣,擁有粉紅與黃色兩種偽裝色,突起也與海扇相似,是天生的偽裝高手。牠們與海扇共生,雄性擔任育兒角色,育兒袋位於腹部,是雄性懷孕的代表性海馬之一。
白天常見於山海與眺石海域,成群插身於沙中,僅露出上半身隨水流擺動,捕食浮游生物。性格害羞,稍有驚動便縮回沙中,觀察時須保持 2∼3 公尺距離。多環異糯鰻(Heteroconger polyzona)身披斑馬條紋,2017年首次在台灣紀錄;大斑園鰻(Gorgasia maculata)體色銀白、布滿深色圓斑;哈氏異康吉鰻(H. hassi)則是最常見種類,擁有兩對明顯黑斑,喜歡群聚而居。
廣泛分布於墾丁各潛點,終日可見,體型雖小,卻風格獨具。白點鳳䲁(Enneapterygius pusillus)眼妝粉紅漸層,下巴鮮黃,活躍於潮間礁岩裂縫;種子島矮冠䲁(Helcogramma steinitzi)喜居高潮線礁岩,退潮時甚至可見其裸露身體;短多鬚䲁(Helcogramma chica)體長可達14.5 公分,身披豹紋斑塊;紅點真蛙䲁(Springerichthys bapturus)則擁有紅藍線條眼妝與白色睫毛,身上佈滿草間彌生風格的紅點,有時會眼睛脫窗,露出一張呆萌的臉。
<!--ad start-->想知道更多旅遊美食資訊,請追蹤按讚「udn走跳世界」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