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味切仔攤 蘸醬決勝負的台式冷食下午茶

【圖/文:洪綉雅】
作者介紹|洪綉雅
飲食文化文字工作者、《誌村鑑》書系執行編輯暨行政統籌,走讀探查地方風土的故事,細細描繪村里的獨特況味。
有一種視覺上不特別顯眼的台式小吃,看似料理方式極為簡單,點餐卻需要一點勇氣,那就是強調冷食、著重沾醬的切料拼盤。台南人稱為「香腸熟肉」,實際上菜單超過十來種,不只香腸和熟肉,嘉義人則是叫做「魯熟肉」。北部則有街頭米粉湯的切料成為一方特色,和米粉一同下鍋,煮出乳白色的湯頭。屏東一帶延續著南部風格,沒有固定的名稱,就稱為切仔攤。
個人隨意的綜合切盤
豬肉料理五花八門,我更鐘情、看到必點的是各種閩南語稱為「腹內(pak-lāi)」,也就是內臟類的總稱,還算好辨識的是腹腔的心肝胃腸腎臟等,一頭豬除了身體部位,包含頭部和四肢都被統稱為「副產品」。「副產品」通常會進到麵攤,成為麵食的配角滷味,而台北街頭的粗米粉湯和切料不太一樣的是,米粉和切料同鍋一起煮,因此切料的好壞決定的米粉的味道。如此一來,關鍵的前置處理是否有充足的去除雜質,十分重要,也是評斷一家店好壞的標準。
我在台北北投遇見一攤受在地客喜愛的巷口米粉攤,傍晚人來人往的中和街上,排隊人潮不斷。我跟著進到隊伍裡,我邊看著女老闆快速的處理著客人口頭點餐的食材,以及那鍋裡不斷上下滾沸的湯料,點餐的女性和女老闆的對話引起我的注意。女客說:「幫我把切料一起放進去米粉湯裡,這樣外帶晚點吃還會保有濕潤口感。」女老闆贊同的說:「對啦!外帶回去沒有馬上吃,口感才不會變。」
聽完後,此時我馬上決定內用,近距離無時差的吃看看「馬上吃」的美味。



繼續在隊伍上,注意力一直被攤位上的各種「雜」吸引了,比對著招牌上的名稱,對照著攤位上一字排開的切料,「那是豬心我敢肯定」,我心想豬舌、豬心最好辨識,在還沒切成片前,自己都有把握。豬肺特殊的紋理與口感,敢吃的人會非常喜歡,但也因為清潔要下足功夫,敢賣的店家肯定對自己極有自信。

考驗客人點菜的功夫
最令我感到困惑的,是招牌上的「脆骨」究竟為何物?老闆動作俐落,排隊人潮逐漸往前,再過三位客人就是我了。我越加緊張,一來要心中掂掂自己目前餓的程度到哪,能吃到多少的量,二來是面對這類攤子,最難的一道課題——我能精確地說出那些部位的名稱嗎?於是依序說出心中的盤算,最後才說:「脆骨一份」,只見老闆夾起前方捲曲帶片狀的部位,我心想:「那是我從未看過的部位!」接著忍不住開口詢問,老闆回答該部位是喉嚨,一解我的困惑。



新開幕的老店也有菜單
回想起小時候,大人常常帶著我在台南吃「香腸熟肉」,但其實當時的我並不喜歡。仔細說來,不對味的倒也不是食物味道本身,而是檯面上五花八門的部位,對小孩來說,品嚐難度太高,這是一種長大後才懂的街頭美味。這幾年已經不常遇見,小時候不懂的,還有各種鯊魚皮肉製成煙燻口味,入口後有股酸澀味的特殊風味。這些長大後才知道的美味,我在屏東夜市的「阿狗切仔攤」再度回味。

兩年前整新店面,也重整了點菜的系統。店裡的品項幾近30種,一字排開擺放在冷藏櫃裡的各式切料,以往最常看到的畫面是,不擅長點餐的年輕人或新客人,用手指著想吃的部位。而至於熟客,肯定是俐落的用口說的方式來點菜。更新後的老店,開始考慮到這些問題,製作了一張大菜單,不只一一列出品項,還設計了不同人數的套餐。老店自製的招牌沾醬始終大方的淋在切料上,擺上新鮮的薑絲,淋點醋汁,就可大快朵頤。味道沒有因為新店面而改變,老味道卻因為貼心的考量,讓原本新客難以親近的點菜大考驗,開始出現不一樣的變化。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