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米倉「後壁」巡禮 金牌農村的田園風光、藝陣文化走讀

【圖/文:行遍天下】
稻浪搖曳、芭樂香甜、宋江陣鼓聲響——走進臺南頂長社區,體驗金牌農村的幸福日常。

金牌農村頂長社區:從稻浪到紅磚的故事
秋陽灑落在嘉南平原上,稻浪隨風起伏,像一片閃耀的金色海洋。這裡是臺南後壁——全臺數一數二的米倉。而在這片沃土中央,有一座榮獲金牌農村銅牌的聚落——頂長社區(舊稱長短樹)。百年前,村民為了守護家園組成宋江陣;百年後,這份忠義精神化為文化資產,重現在社區的紅磚牆上。頂長人用創新與傳承,讓這座農村重新發光。沿著村口紅色涼亭步入聚落,遠方收割機在稻浪間穿梭,白鷺鷥振翅飛起,畫出最美的豐收曲線。這裡的故事,不只關於稻米,更關於人與土地的牽絆。

青農兄弟的甜香果園:牡丹果食的芭樂日常
陽光灑在田間,翠綠的芭樂樹在風裡微微晃動。這裡是由返鄉青農兄弟王義政與王義漳共同經營的牡丹果食果園。他們專注栽培後壁特產「珍珠芭樂」,堅持只在秋冬盛產期採收,品質嚴格把關。幾隻親人的小貓悠閒地在草叢間打滾,牠們可是果園裡的「守護員」,負責嚇跑想偷吃芭樂的小鳥。不遠處,高鐵呼嘯而過,速度與田園的靜謐形成鮮明對比,也象徵著傳統與現代並行的節奏。果園與後壁區農會及在地小農合作推廣食農教育,開放旅人參加採果體驗、芭樂冰沙試飲與甘草芭樂DIY,讓遊客從產地到餐桌,親身感受一顆芭樂的誕生。


無米樂社區巡禮:菁寮老街的時光留聲機
離開頂長社區,不妨順道探訪鄰近的無米樂社區。這裡是紀錄片《無米樂》與電視劇《俗女養成記》的取景地,同樣展現了後壁人質樸又堅毅的生活樣貌。從茄芷工坊出發,沿街可見老屋林立的菁寮老街。行程包含:巴洛克式的黃家古厝、三合院群、無米樂崑濱伯ㄟ店、金德興藥舖、百年碾米廠與糧食局長李連春故居。午後光影在紅磚屋簷間閃爍,老街的時間彷彿放慢,讓人感受到歷史在巷弄裡緩緩流動。午餐安排無米樂割稻飯——用當地新米搭配爌肉與特色料理。那碗熱騰騰的飯,是村民合作的象徵,也是最樸實的幸福滋味。而這裡用的米,可不是普通的米——正是崑濱伯冠軍米。崑濱伯是後壁的傳奇人物,也是紀錄片《無米樂》的主角。他曾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因健康抱恙而返鄉,重新開始種稻,以無毒方式復耕家鄉土地,讓「後壁米」再度在全國發光。如今冠軍米成為地方驕傲,象徵「無米樂」精神的延續。除了米飯,餐桌上的配菜也處處是在地風味——採用阿鳳芭樂果乾入菜的沙拉清爽可口;調味用的永興醬油則是擁有百年傳承的古法釀造,以黑豆為基底、陶缸熟成六個月以上,醬香圓潤自然。社區還特別引進慈慧有機農場的新鮮蔬菜——這座由慈慧寺法師創立的農園,以佛號音樂灌溉植栽,讓每一口青菜都像帶著陽光與祝福般的清甜。


宋江陣文化走讀:紅磚牆上的武藝傳奇
結束老街巡禮後,回到頂長社區,迎接我們的是另一段熱血傳承。沿著南80線步行,映入眼簾的是長達217公尺的宋江廊道。紅磚藝術牆上雕刻著開旗、開斧、兵器對打與陣列展示等十一幅文化意象,人物姿態栩栩如生,彷彿整座牆都在隨鼓聲起舞。導覽老師同時也是宋江陣的傳承人,他手持長棍,現場示範「開四門」走法,棍影翻飛、步伐穩健,氣勢震撼。午後陽光灑在紅磚牆上,影子隨著棍影閃動,這份文化不再只是歷史記錄,而是活在村民與旅人的心中。


臉譜提袋DIY:把文化印進生活
從宋江陣走讀轉入手作體驗,場景來到長短樹公園。這裡原是廢棄卡拉OK,經由臺南築角駐村計畫重生,如今成為社區文化展示與手作體驗基地。在地老師準備好印版與顏料,邀旅人一起參加絹印臉譜提袋DIY。臉譜圖案取材自宋江陣人物,當顏料被推過布面、圖案顯現的那一刻,旅人們紛紛驚呼,笑聲與快門聲此起彼落。

與母雞邂逅:長短樹放牧蛋的療癒時光
黃昏將至,行程的最後一站來到長短樹放牧蛋雞場。這裡是全臺少見、通過農業旅遊特色場域認證的牧場,堅持放牧飼養,讓母雞自由奔跑、曬太陽。旅人提著竹籃、戴著斗笠,在雞舍間輕輕撿起一顆顆還帶著餘溫的雞蛋,再親手製作煎蛋或布丁DIY,香氣在空氣中緩緩瀰漫,混著稻田風的清新,讓人忍不住嘴角上揚。

從稻田到心田:金牌農村的幸福延伸
夕陽染紅天際,風拂過稻穗,金光閃閃。後壁的頂長社區與無米樂,不僅保存了傳統,更創造出新的價值——青農返鄉、文化再生、永續農業、食農教育,這些元素交織成一首農村創生的進行曲。每一段體驗、每一張笑臉,都是金牌農村的縮影。這趟旅程讓人明白,「金牌」不只是榮譽,而是人與土地共好的承諾。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