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當代藝術館「安全室」、「環世界日誌」雙主題展覽聚焦災難與萬物共生

台北當代藝術館推出「安全室」&「環世界日誌」,以雙主題展覽聚焦災難與萬物共生議題。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台北當代藝術館推出「安全室」&「環世界日誌」,以雙主題展覽聚焦災難與萬物共生議題。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在災難、戰爭、個人危機與社會關係的交織場景中,我們該如何找到這世界的容身之處?當人類意識到自己並非無所不知時,是否能傾聽不同物種所感知的一切,理解千萬種「環世界」下,差異共存的可能性。台北當代藝術館(以下簡稱當代館)第五屆「青年藝術計畫」,自5月24日至9月7日展出雙主題展覽「安全室」與「環世界日誌」,透過這兩檔展覽所關注的不同議題與國內外藝術家創作,邀請觀者重新審視並回應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及未來想像。

展覽「安全室」5大亮點作品一次看

「臺灣本身就是一個極具特殊政治意義的地方,然而我們仍時常處在一種『看破而無法說破』的微妙氣氛之中,所以我們策展團隊想要以這個廣義的災難為契機,並講述這種作為臺灣人,必須不斷轉換位置、調整自身戰鬥方式的姿態。」—策展人林裕軒

地震撼動土地、風災改變地貌或是政治變局牽動人心,這些看似不同的災難經驗與挑戰,在展覽「安全室」中交織成一種更深層的集體感知,同時引發觀眾思考如何在持續變動中尋找出口。此展由獨立策展人林裕軒策劃,廖聰顥擔任策展助理,邀集來自瑞士、日本與臺灣的七組藝術家:王煜松+地震寫生團、李奧納多‧布爾吉‧特諾里奧Leonardo Bürgi Tenorio(瑞士)、張宸瑋、張程鈞、湯雅雯、劉芳一、藤井光Hikaru Fujii(日本),共同建構出一個既是庇護所、又極度靠近威脅的前線陣地。展覽從廣義的「災難」出發,延伸至自然、政治、戰爭與社會的多重脈絡,提出一個切身而迫切的問題──當威脅無所不在,我們該如何自處?

王煜松+地震寫真團《沒有葉子的森林》。 圖/藝術家提供
王煜松+地震寫真團《沒有葉子的森林》。 圖/藝術家提供

▍亮點作品1:李奧納多‧布爾吉‧特諾里奧 | 《一層層疊起》

在當代館廣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瑞士藝術家李奧納多‧布爾吉‧特諾里奧的現地創作《一層層疊起》。作品以一棵在2024年康芮颱風中倒塌的苦楝樹為核心,搭配藝術家在臺灣實地踏查期間製作的土磚──將臺灣的泥、沙與黏土層層堆疊、壓製成形,這座由自然災變與人工介入共構的空間,讓人穿梭其間,感受這片土地沉積的痕跡與記憶。

李奧納多・布爾吉・特諾里奧《一層層疊起》。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李奧納多・布爾吉・特諾里奧《一層層疊起》。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李奧納多・布爾吉・特諾里奧《一層層疊起》。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李奧納多・布爾吉・特諾里奧《一層層疊起》。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亮點作品2:王煜松+地震寫生團 | 《沒有葉子的森林》

匯集21位花蓮創作者,透過實地寫生紀錄近年頻繁自然災害對當地景觀造成的衝擊與變化。本次展出《沒有葉子的森林》延續他們以身體親臨現場、觀察環境變動的創作方式,撿拾海口散落的漂流木搭建畫架帶至上游寫生,最後將畫架留置原地,成為一座沒有葉子的森林。

王煜松+地震寫生團《沒有葉子的森林》。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王煜松+地震寫生團《沒有葉子的森林》。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王煜松+地震寫生團《沒有葉子的森林》。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王煜松+地震寫生團《沒有葉子的森林》。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亮點作品3:湯雅雯 | 《補綴、夾層與覆蓋》

藝術家邀請觀眾行走在以水泥、抿石與瀝青等多種材質拼組而成的地面,圍繞空間的水管不時發出流動的水聲,作品如同剝開城市表層,引導觀眾重新思考城市地景中被忽略的隱性結構,以及那些不易察覺卻持續變動的痕跡。

湯雅雯 《補綴、夾層與覆蓋》。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湯雅雯 《補綴、夾層與覆蓋》。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湯雅雯 《補綴、夾層與覆蓋》。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湯雅雯 《補綴、夾層與覆蓋》。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亮點作品4:張程鈞 | 《Nice to See You》

此作攜手台灣通勤第一品牌 張家倫、何勁旻共同打造而成,則將一條退役的消防水管彎折,使原本無緣相見的兩端彼此對望、展開對話,透過擬人化的敘事,讓長年隱身於建築之內、默默承受高壓的物件成為主角,提醒我們感知那些無聲卻持續守護我們的存在。

張程鈞 《Nice to See You》feat.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 張家倫、何勁旻。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張程鈞 《Nice to See You》feat.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 張家倫、何勁旻。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張程鈞 《Nice to See You》feat.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 張家倫、何勁旻。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張程鈞 《Nice to See You》feat.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 張家倫、何勁旻。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亮點作品5:張宸瑋 | 《Volkswagen Transporter T5.gltf》

藝術家之影像素材源於一位烏克蘭基輔大學建築系畢業生以3D建模的方式紀錄下烏俄戰爭波及至一般人民的證據,他以影像布面拼貼的方式再製一輛遭戰火炸毀的汽車,在重構的過程中也揭露這些視覺經驗以及事件與我們密不可分的關係。

張宸瑋《Volkswagen Transporter T5》。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張宸瑋《Volkswagen Transporter T5》。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展覽「安全室」

日期:2025/5/24(六)~2025/9/7(日)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主題策劃展區1F、戶外廣場

官網:https://mocatpe.tw/art04aMVUA

展覽「環世界日誌」6大亮點作品一次看

「在蒼蠅的眼裡,人類的動作慢到不可理喻?」不同物種依據自身感知能力的特色與限制,進而形塑出千千萬萬種的主觀世界。一如策展人林承緯所說的,「『環世界』的概念可以讓我們重新思考做為『人類』平常感覺到的世界,是否對於其他動植物來說,並不是普遍的經驗。透過藝術家的技術與科學家、科學儀器的協作,這些作品試圖靠近各種非人生命的感官經驗,同時也在探問『同理』的可能性與極限。」

展覽「環世界日誌」由科學與當代藝術策展人林承緯(大緯)策劃,集結九組臺灣及國際藝術家:王永安+膚感物種、王懷遠、李宸安、姚睿蘭、提摩西.托瑪森Timothy Thomasson(加拿大)、葉采薇、詹宏祿、羅伃君、羅晟文,跨域攜手中央研究院、國家生物模式中心與演化生物學家曾文宣等研究夥伴,邀請觀眾嘗試貼近不同物種的感官差異,進而思考人類與這些差異共存的可能。

王懷遠《草履人生》。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王懷遠《草履人生》。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王永安+膚感物種《皮膚考:P300膚感方舟》。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王永安+膚感物種《皮膚考:P300膚感方舟》。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葉采薇《世界》《關係群像》。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葉采薇《世界》《關係群像》。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姚睿蘭《分子祖母》。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姚睿蘭《分子祖母》。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亮點作品1:▍羅晟文 | 《伸縮耳》

藝術家首次在臺灣展出的作品。主要探討人類時常忽視的「高頻環境噪音」議題。藝術家親手改造了一組超音波感測器,將貓咪聽覺範圍的頻率轉換為人耳聽得見的聲音,並且自己親身每天24小時、連續佩戴感測器一個月。展覽的現場可以看到配戴過程的即時超音波頻譜、藝術家的睡眠監看錄像以及夢境的日誌,留下「人類嘗試接近其他物種」的實作紀錄。

羅晟文《伸縮耳》。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羅晟文《伸縮耳》。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亮點作品2:羅伃君 | 《三隻小豬》

這是藝術家透過長期的田野研究,與豬農、神豬飼主、寵物豬飼主、動物生理學家取得影像與對豬的印象側寫,轉化出基於現實卻充滿荒謬幽默感的影像敘事作品。作品中可以看到神豬、肉豬與寵物豬的三方視訊對話,牠們熱切討論著為何明明都是同一種物種,生活環境與生存方式卻如此截然不同。

羅伃君《三隻小豬》。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羅伃君《三隻小豬》。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亮點作品3:詹宏祿 | 《與內在異星相遇》

此件為詹宏祿獲得荷蘭BAD Award首獎的作品,藝術家長期研究人類如何透過天文科學與科幻想像與「外星人」產生關係,並且與腦科學實驗室合作,以AI機械學習技術嘗試「視覺化」腦波訊號,讓內在外星人現身。現場的《異星檔案室》特別邀請藝術家為展覽全新設計一處檔案空間,展出一系列藝術家長期收集整理的外星人檔案資料。

詹宏祿《與內在異星相遇》。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詹宏祿《與內在異星相遇》。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詹宏祿《異星檔案室》。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詹宏祿《異星檔案室》。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亮點作品4:李宸安 | 《萋萋》

最大展間中,坐落著藝術家全新的動力裝置作品《萋萋》,持續緩慢伸長縮短的LED燈管照耀著裝置中心的兔腳蕨。藝術家一反照顧盆栽時常追求的穩定環境,設計出光照隨物理條件持續變化的機械裝置,透過觀察植物在不穩定環境中的調整適應,回看人類介入植物生存的各種心思與行為。

李宸安《萋萋》。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李宸安《萋萋》。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亮點作品5:提摩西.托瑪森 | 《好手氣》

此次展覽特別邀請到2024年林茲電子藝術節獲得Prix大獎的重要作品,加拿大藝術家提摩西.托瑪森(Timothy Thomasson)的《好手氣》。作品結合遊戲引擎生成的「荒野風景」與Google街景資料無法避免拍攝到的人類影像,實時生成一幅沒有邊界、持續移動、沒有盡頭的虛擬全景畫。當觀眾躺臥於展場、將感官沉浸於這個無比真實的自然幻境中,我們不禁會開始思考這是否是一種人類親手打造、只有我們感知得到的「數位環世界」?

提摩西.托瑪森《好手氣》。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提摩西.托瑪森《好手氣》。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亮點作品6:王懷遠 | 《可愛動物主義》

此為王懷遠的第二件全新創作《可愛動物主義》,展覽現場有一間素雅的嬰兒房,當觀眾拿起桌上的生物圖鑑卡進行掃描,嬰兒房的裝潢與家具竟然瞬間變成用「不討喜、瀕臨絕種動物」的花紋形象裝飾的有趣房間。藝術家利用「幼體可愛化」的技術,將冷門物種放入人類剛出生的環境之中,背後想問的是:「如果小時候房間裡看到的不是熊、獅子、大象,而是珊瑚、蜥蜴、變形蟲,那我們對世界的印象會變成什麼樣子?」

王懷遠《可愛動物主義》。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王懷遠《可愛動物主義》。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展覽「環世界日誌」

展覽日期:2025/5/24(六)~2025/9/7(日)

展覽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主題策劃展區2F

展覽官網:https://mocatpe.tw/art04Zbyra

相關新聞

美式貝果迷衝了!爆紅「DOUBLE O’S 」二店在天母試營運了,人氣必點1次看

美式貝果專賣店「DOUBLE O’S」,繼淡水店大獲好評後,於 7 月 16 日在天母巷弄中正式展開試營運。新據點位於士林區士東路 286 巷,僅提供外帶服務,營業時間為週二至週日 11:00–16:00(售完為止)。店面風格走低調質感,顧客可在開放式貝果製作區觀賞師傅手作過程,感受職人的用心與熱情。天母店延續淡水店每日限量出爐策略,貝果控們可得早起排隊,不容錯過這波新據點開幕潮。

台北必去景點大公開!這些地方讓人去了還想再去

【FunTime小編群】還在煩惱台北週末該去哪?台北其實有許多好玩有趣的景點,別再只安排吃飯、逛街,來場戶外小旅行,到這些好拍、好玩的台北景點逛逛吧!看看網友們推薦的台北景點:松菸、法鼓山農禪寺、象山步道、 寶藏巖、石碇千島湖、九份等景點,還有台北景點附近熱門住宿推薦,喜歡就把景點加入台北週末旅行List裡吧!除了超全台北景點,還想看台北一日遊、美食、夜市、交通等資訊,快到台北旅遊全攻略吧!

新北水岸生活新指標!「CHILL LAND 趣悠天地」預計年底登場

山與海的邊界,藏著時間沖刷出的藝術風景。2025福爾摩沙北海岸藝術季,邀你沿著基隆至淡水,漫步於漂流木構築的詩意現場,重拾與自然的深層連結。

板橋小巷內的創意台式麵館,「鹹蛋黃+銷魂焢肉」吃過都會懷念!

udn走跳美食/兔貝比的菲比尋嚐 這家藏在板橋小巷裡的創意台式料理店——肚肚餐室 DOO DOO HUNGRY,不只名字可愛,餐點更是讓人驚艷到不行!從湯品、主食、配菜到整體空間氛圍,每一項

盛夏限定美景! 台北玫瑰園「薑荷花」夢幻盛放 淡香粉嫩、姿態清麗脫俗

誰說荷花只能水上盛開?在台北玫瑰園,夏日驚喜悄悄降臨——粉嫩優雅的薑荷花正悄然展現「陸地荷花」的夢幻姿態,為園區注入一抹淡雅而動人的夏日色彩。

鐵道歷史復活現場!國定古蹟「臺北機廠」7月底首度開放參觀

喜愛鐵道文化的你,終於等到了!從柴電工場到員工澡堂、從火車動力到人文記憶,「國家鐵道博物館」第一階段將於7月31日隆重開館,邀你一同上車、穿越時代。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